024-87638088
13514288088
sy1hyzc@126.com
遼寧省沈陽市淡水魚產業經濟區(新民市前當堡鎮茨林子)
文/ 發布于2021-03-22 11:04:00 瀏覽次數: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苗種培育、苗種質量和食用魚飼養技術。
本標準適用于黃顙魚的人工養殖。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 11607 漁業水質標準
NY 5051 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用水水質
NY 5072 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
SC/T 1008 池塘常規培育魚苗魚種技術規范
SC 1070-2004 黃顙魚
魚苗、魚種培育
3.1環境條件
3.1.1水源
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
3.1.2 水質
水質應符合GB 11607和NY 5051的規定,其中水中溶解氧應在5㎎/L以上。
3.1.3 水溫
苗種培育的適宜水溫22℃~30℃。
3.2培育設施
3.2.1 魚苗培育池
水泥池,具有可調節的溢水孔。面積10㎡~20㎡,池深1.0m~1.2m。水深根據魚苗大小,控制在0.3m~0.8m。
3.2.2 魚種培育池
水泥池或土池均可。水泥池按6.2.1規定,土池適宜面積600㎡~1000㎡,適宜水深為1 m~1.2 m。
3.3魚苗培育
出膜后的黃顙魚魚苗,可留在原孵化池中繼續培育,也可移入魚苗池培育。放養密度為5000尾/m3~8000/尾m3。
當魚苗平游,開口攝食時,應及時投喂足量的輪蟲、小型技角類等開口餌料。輪蟲和技角類可以人工培育,也可在池塘內撈取。投喂前應用5﹪食鹽水消毒2min~3min。同時應用抄網過濾,除去里面的雜物。開口期的餌料還需用網孔尺寸0.4㎜的篩網過濾,除去大型游動物。培育過程中,應根據魚苗生長和密度情況,及時進行稀疏、分池。
3.4魚種培育
3.4.1魚苗放養
3.4.1.1放養前的準備
培育池應按SC/T 1008規定進行清池、消毒。
3.4.1.2放養規格
當黃顙魚魚苗全長達到10mm左右時,可移入魚種培育池,或經稀疏后留在魚苗培育池繼續培育。
3.4.1.3放養密度
水泥培育池放養密度為3000尾/m3~4000尾/m3,土池放養密度為150尾/ m3~200尾/ m3。根據上述密度計算出的放養量,應一次放足。
3.4.1.4放養魚苗的質量
放養魚苗應符合7.2的規定。
3.4.2投飼
3.4.2.1飼料種類
采用黃顙魚膨化配合飼料,蛋白含量40%。
3.4.2.2投喂方式
定點、定時、定量投喂。
3.5日常管理
按SC/T 1008規定執行。
3.6魚病防治
3.6.1池水應始終呈微流水狀態,保持水質清新,防止缺氧。
3.6.2病魚、死魚應及時撈出。
3.6.3每天抽樣檢查,發現有寄生蟲等疾病,應及時治療。魚苗和夏花魚種階段主要病害是車輪蟲病和斜管蟲病等,可用2﹪食鹽溶液浸泡10min左右進行治療。
4 魚苗、魚種質量
4.1苗種來源
4.1.1魚苗來源
由符合第3章規定的親魚人工繁殖的魚苗。
4.1.2魚種來源
由符合第3章規定的親魚人工繁殖的魚苗,經各種方式培育的魚種。
4.2魚苗質量
4.2.1外觀
肉眼觀察體色鮮亮,呈黑色,規格整齊,游動自如,有逆水游動能力。
4.2.2可數指標和可量指標
4.2.2.1可數指標
畸形率≤1﹪,傷殘率≤2﹪。
4.2.2.2可量指標
魚苗全長應達到7㎜以上,方可出售。
4.2.3病害
無車輪蟲病、斜管蟲病等傳染性強、危害大的疾病。
4.3魚種質量
4.3.1外觀
體形正常、鰭條完整;體表光滑,富有黏液,游動活潑。色澤正常,體背部黑褐色,體側黃色,并有三塊斷續的黑色條紋。
4.3.2 可量與可數性狀
4.3.2.1可數指示
畸形率小于1﹪,傷殘率小于2 ﹪;規格整齊,同批魚種中,個體差異不得大于或小于該批魚種平均體長的10﹪。
4.3.2.2可量指標
各種全長規格魚種的重量和單位重量的尾數應符合表4的規定。
表4 黃顙魚魚苗、魚種規格
日齡,d |
平均全長,㎜ |
平均體重,g |
每千克重的尾數,尾 |
3 |
7.50 |
0.004 5 |
211 110~233 330 |
4 |
8.14 |
0.006 0 |
158 330~175 000 |
5 |
8.86 |
0.009 7 |
97 933~10 8240 |
6 |
9.14 |
0.009 9 |
95 960~106 060 |
8 |
10.12 |
0.011 4 |
83 330~92 100 |
10 |
11.46 |
0.021 5 |
44 180~48 840 |
12 |
12.23 |
0.024 0 |
39 580~43 750 |
19 |
18.78 |
0.091 6 |
10 370~11 460 |
24 |
24.32 |
0.218 2 |
4 354~4 811 |
29 |
27.54 |
0.329 0 |
2 887~3 190 |
36 |
— |
0.503 9 |
1 866~2 062 |
4.3.3病害
無爛鰓病、腹水病等傳染性強、危害大的疾病。
4.4檢驗方法
4.4.1外觀、可數指標
把樣品置于便于觀察的容器內,肉眼逐項觀察計數。
4.4.2可量指標
按GB/T 18654.3規定的方法測量。
4.4.3檢疫
按魚病常規診斷方法檢驗。
4.5檢驗規則
4.5.1檢驗分類
4.5.1.1出場檢驗:每批魚苗、魚種產品應進行出場檢驗。出場檢驗由生產單位質量檢驗部門執行,檢驗項目為外觀、可數指標和可量指標。
4.5.1.2型式檢驗:檢驗項目為本標準中規定的全部項目。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進行型式檢驗:
新建養殖場培育的黃顙魚魚苗、魚種;
養殖條件發生變化,可能影響苗種質量時;
國家質量監督機構或行業主管部門提出型式檢驗要求時;
出場檢驗與上次型式檢驗有較大差異時;
正常生產時,每年至少應進行一次周期性檢驗。
4.5.2組批規則
以同一培育池、同一規格或一次交貨的苗種作為一個檢驗批,銷售前按批檢驗。
4.5.3抽樣方法
每批魚苗、魚種隨機取樣應在100尾以上,魚種可量指標測量每批取樣應在30尾以上。
4.5.4判斷規則
經檢驗,如檢疫項不合格,則判定該批魚苗、魚種為不合格,不得復檢;其他有不合格項,應對原檢驗批取樣進行復檢,以復檢結果為準。經復檢,如仍有不合格項,則判定該批魚苗或魚種為不合格。
5 食用魚飼養
5.1環境條件
5.1.1池塘
池塘面積1 000㎡~15 000㎡。水深2m~3m。池底淤泥厚度15cm左右。
5.1.2水源
水源應無污染,水量充足;排灌方便。
5.1.3水質
水質清新,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透明度應大于30cm。其余指標應符合GB 11607和NY 5051的規定。
5.2飼養方式
池塘飼養方式主要有單養(主養)和套樣(混養)兩種,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其他飼養方式。
在水庫、湖泊可采用向天然水體進行人工增殖放流和網箱養殖。
5.3魚種放養
5.3.1放養前的清池、消毒
魚種入池前10d左右進行,藥物清池按SC/T 1008規定進行。生石灰和漂白粉清塘方法和用量見表5.
表5生石灰和漂白粉清塘方法和用量
藥物名稱 |
質量 |
水深,m |
用量,kg/h㎡ |
清塘方法 |
藥性消失時間,d |
生石灰 |
白色塊狀 |
0.1左右 |
1 500~2 250 |
溶水遍灑,次日翻動淤泥 |
7~12 |
漂白粉 |
有效氯24%~28% |
0.1左右 |
90~120 |
溶水遍灑 |
3~5 |
注:放魚前用少量活魚試水24h,檢查藥性是否消失 |
5.3.2魚種質量與規格
放養魚種的質量應符合第4章的規定。
5.3.3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根據池塘條件,魚種規格、飼料供應,飼養方式和飼養技術水平而定。不同放養方式的魚種規格、密度見表6.
表6 不同飼養方式的魚種放養規格和放養量
飼養方式 |
黃顙魚魚種規格(全長),cm |
放養數量 |
其他魚種 |
預計產量,kg/h㎡ |
池塘主養 |
2.5~3.0(夏花) |
(120 000~150 000)尾/h㎡ |
少量套養濾食性魚類,不得套養吃食性魚類 |
7 500~10 500 |
5.0~7.0(冬片魚種) |
(90 000~120 000)尾/h㎡ |
|||
池塘套養
|
2.5~3.0(夏花) |
15 000尾/h㎡ |
主養品種以濾食性魚類為主。如以吃食性魚類為主,規格應大,同時在黃顙魚飼料臺周圍用竹簾隔離,竹簾的間隙應使黃顙魚可自由出入,而其他魚類不能進入 |
750~1 200 |
5.0~7.0(冬片魚種) |
12 000尾/h㎡ |
|
7501200 |
|
湖泊、水庫放流 |
2.5~3.0)夏花) |
(1 500~3 000)尾/h㎡ |
- |
45~75 |
網箱養殖 |
2.5~3.0(夏花) |
(1 500~2 000)尾/㎡ |
分級飼養,在密眼網箱(1 500尾/㎡~2 000尾/㎡)養至4cm~5cm,轉入稀網箱(700尾/㎡~800尾/㎡)飼養成食用魚 |
520 000~600 000 |
5.0~7.0(冬片魚種) |
(700~800)尾/㎡ |
- |
5.4飼養管理
5.4.1水質管理
5.4.1.1保持水質“活、嫩、爽”,溶解氧在5mg/L以上。
5.4.1.2有條件的應按0.3h㎡~0.6h㎡設置一臺增氧機,必要時開增氧機。每半月定期沖水一次。沖水量根據池塘水位高低、滲透情況靈活掌握。
5.4.1.3水質過肥時,注換新水,或者利用生石灰改善水質、調節pH。生石灰用量450kg/h㎡~600kg/h㎡。
5.4.2飼料
5.4.2.1飼料的種類
5.4.2.1.1天然飼料:螺螄、蚌、小雜魚、冰鮮魚、動物內臟等,可根據當地情況選擇使用。
5.4.2.1.2配合飼料:質量要求粗蛋白含量為38%~42%,飼料應無霉變、腐爛,安全指標應符合NY 5072的規定。
5.4.2.2飼料的投喂
5.4.2.2.1堅持“四定”(定時、定位、定質、定量)投餌原則,同時根據天氣、水溫和魚的攝食情況靈活增減或停食。
5.4.2.2.2投餌方式:撒于規定食臺上。
5.4.2.2.3投餌量:水溫20℃~30℃時,日投餌量為黃顙魚總重量的4%~8%,分兩次投喂。根據攝食情況增減。
5.5日常管理
5.5.1巡塘:早晚各巡塘一次,觀察天氣、水質變化和魚的活動、吃食情況,確定相應的飼養管理措施。
5.5.2防止浮頭和泛塘事故:根據巡塘所掌握的情況,預測魚類浮頭,提起進行水質調節,杜絕發生嚴重浮頭和泛塘事故。
5.5.3池塘清潔衛生:每天清除池塘飼料殘渣、雜物。
5.5.4防逃:檢查進出水口,防止魚類逃逸。
5.6魚病防治
5.6.1放養魚種前,池塘用生石灰1 500kg/h㎡~2 250kg/h㎡或漂白粉90kg/h㎡~120kg/h㎡帶水清塘。
5.6.2在魚種拉網、運輸、過數、投放過程中細心操作,避免魚體受傷。
5.6.3五六月份用生石灰水溶液全池遍灑1次~2次,生石灰用量為25g/m3~30g/m3。
5.6.4六七月份每100kg魚用大蒜頭0.5kg~1.0kg擂成糊狀加食鹽(0.2kg)拌飼料喂魚,或每100kg魚用三黃素0.4kg~0.5kg拌飼料喂魚,連續喂魚3d~4d。
5.6.5五月份至九月份每月用漂白粉和生石灰進行食場消毒一次,或利用漂白粉和硫酸銅分別進行食場掛簍、掛袋3d。
5.6.6黃顙魚食用魚養殖階段常見魚病為腸炎病,其癥狀為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黃色黏液流出。治療方法為每100kg飼料加大蒜250g拌料,連續喂養3d~4d。其他魚病可按無鱗魚魚病常規方法進行治療。
版權所有@沈陽華泰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