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87638088
13514288088
sy1hyzc@126.com
遼寧省沈陽市淡水魚產業經濟區(新民市前當堡鎮茨林子)
文/ 發布于2021-03-22 11:01:00 瀏覽次數:
一、苗種培育
1.魚苗池的選擇和清整
魚苗池的選擇和清整:池要求注排水方便,環境安靜,陽光充足,水質清新。面積3~10畝左右,用前7~15天用生石灰徹底清塘。進水必需經40目的篩網過濾,與孵化池基本相同。魚池在使用前要認真檢查和整修,并徹底清塘消毒。
2.施基肥
在魚苗下池前3~5天,向池內加注新水0.5~0.7米(要嚴防野雜魚及有害生物進入池內),并施放基肥。通常每公頃施發酵的畜糞3~6噸,加水稀釋后均勻潑灑,也可施無毒的綠肥,堆放在池子的邊角處。如需快速肥水,可使用無機肥料,一般氨水每公頃施用75~1500千克,硫酸銨、硝酸銨等每公頃施用37.5~75千克。施基肥后,以水色逐漸變成濃淡適宜的茶褐色或油綠色為好。孵化池兼做培育池的,在孵出苗后,也要逐漸施肥、肥水。
3.魚苗放養
魚苗的放養密度是每公頃225萬~300萬尾(池塘孵化的要估計魚卵數和出苗數)。每個池塘放養的魚苗,應該是同批繁殖的。放養前,應用密網反復拉網徹底除去池中的蝌蚪、水生昆蟲、雜魚等有害生物。最好在池中插一個小網箱、放入少量魚苗試水,證實池水無毒性時再放魚苗。
4.飼養管理
喂食:魚苗除了靠攝食肥水培養的天然餌料生物外,還必須人工喂食。主要是潑灑豆漿,每天上午下午各潑灑一次。
投喂量通常以水體面積計算,一般每公頃每天用黃豆45~60千克,可磨成豆漿1500千克左右。當天磨,當天喂。一周后增加到60~75千克,并在池邊增喂豆餅糊。
分次注水:隨著魚體的增長,要分次加注新水,增加魚體活動空間和池水的溶氧,使魚池水深逐漸由0.5~0.7米增加到1~1.2米。
巡塘:每天早晚堅持巡塘,嚴防泛塘和逃魚,并注意魚苗活動是否正常,有無病害發生,及時撈除蛙卵和雜物等。
鍛煉和分塘: 魚苗經過半個月左右的飼養,長到1.7~2.6厘米(5~8分)的烏仔魚種時,即可進行出售或分塘。出售或分塘前要進行拉網鍛煉,目的是增強魚的體質,使其能經受操作和運輸。
鍛煉的方法是,選擇晴天的上午9時以后拉網,把網拉到魚池的另一頭時,在網后近一池邊插下網箱,箱的近網一端入水中,然后將網的一端搭入網箱,另一端逐步圍攏,并緩緩收網,魚即自由游入箱中,魚在網箱內捆養幾個小時后,即可放回池中。鍛煉前,魚要停食一天。操作時要細心,陰雨天或魚種浮頭時不宜進行。
二、健康養殖技術
(一)健康養殖模式和配套技術
1.池塘條件
因地理區域而異,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通常單個池塘面積為5~10畝,水深為1.5~2.5米,池底淤泥厚度小于0.2米。
2.放養前的準備
魚種放養前應做好池塘的維修、清整、消毒、注水、施基肥及試水等工作。
3.魚種放養
魚種要求健壯、無傷、無病。同塘放養的同種魚種要求規格整齊,并一次放足。
4.放養方式
福瑞鯉2號有套養、混養、主養和單養多種類型。放養魚種的品種、規格、密度應依據各地養殖習慣及所預期達到的成魚產量指標、商品魚規格的大小、以及池塘和生產的實際條件而定。
以鯉為主的混養模式是我國北方較寒冷地區普遍采用的模式,該模式鯉魚產量占總產70%以上。由于北方魚類的生長期較短,要求放養大規格魚種,鯉魚由1齡魚種池供應,鰱、鳙魚由原池套養夏花解決,放養時,鯉魚用一齡魚種入池,至收獲時都能達到最低的食用規格。鰱、鳙放養兩種規格,大者當年養成上市,小者則養成大規格供來年的放養之用。以投鯉魚配合飼料為主,養魚成本較高,近年來該混養類型已搭配異育銀鯽、團頭魴等魚類,并適當增加鰱魚、鳙的放養量,以擴大混養種類,充分利用池塘餌料資源,提高經濟效益。
南方地區鯉魚大多作為搭養品種,主要有以下養殖方式:
以鰱魚為主的成魚高產塘,肥源豐富、水質較肥或可以利用生活污水的塘,可主養鰱魚。放養的比例大體是:鰱魚占60%,鳙魚不超過10%,草魚占10%,鳊、魴魚不超過10%,鯉占10%。
以草魚為主的成魚高產塘,水源充沛、水草、旱草資源豐富或草魚顆粒飼料價格低且來源足的地區,可以草魚為主。草魚和團頭魴占60%,鳙魚占25%,鰱魚占5%,鯉占10%。
5.放養時間
魚種的提早放養,是提高產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大規格魚種一般是秋冬季或早春放養,當年夏花魚種在5、6月份放養。
6.飼養管理
單養或主養福瑞鯉2號時,以投喂適口顆粒配合飼料為主。配合飼料應營養全面,日投喂2~3次。配備增氧機增氧,以保持水質新鮮,溶氧正常。同時每隔半月畝潑灑生石灰10~20千克,以澄清水質。透明度最好保持在0.2~0.3米。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小瓜蟲病(又稱白點病)
小瓜蟲病的病原體是多子小瓜蟲。多子小瓜蟲身體柔軟可塑,當它鉆進魚的皮膚或鰓組織內時,剝取寄生組織作營養,引起組織增生,形成膿泡,肉眼可見許多小白點,同時還產生大量的黏液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用石灰徹底清塘消毒。
2.粘孢子蟲病
粘孢子蟲病的病原體在我國淡水魚中已發現的粘孢子蟲,包括八屬,100多種,往往大量侵襲皮膚、鰓瓣,寄生在鰓表皮組織里不斷生長繁殖,形成許多灰白色的點狀的胞囊,使鰓組織受破壞,影響魚的呼吸機能,嚴重感染,使魚致死。
防治方法:預防:用生石灰125千克/畝徹底清塘,以殺滅淤泥中的孢子;用石灰氮100千克/畝清塘殺滅;魚種放養前,用高錳酸鉀500ppm浸洗30分鐘,或用石灰氮500ppm懸浮液浸洗30分鐘,能有效殺滅60~70%的孢子。治療:用晶體敵百蟲0.5~1ppm全池潑灑,連用2~3天為一療程,連續使用兩個療程。治療鯉魚碘泡蟲病有效;用滅孢靈1~2ppm全池潑灑,可有效防治此病。
3.豎鱗病(又稱鱗立病,松鱗病)
豎鱗病的病原體有人初步分離到水型點狀極毛桿菌。病魚體表粗糙,多數在尾部的部分鱗片象松球似地向外張開,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其內部積聚有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伴有表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癥狀。病魚游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倒掛,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此病主要危害鯉魚,鯽魚和金魚,其他魚也有發生。
防治方法:人工扦捕、運輸、放養等操作的過程中要避免魚體受傷;用3%食鹽水溶液浸洗魚體10~15分鐘;用5ppm硫酸銅,2ppm硫酸亞鐵和10ppm漂白粉混合液浸洗魚體5~10分鐘。
4.鯉春病
鯉春病是由鯉春病毒引起,發病時魚體色發黑,呼吸緩慢,側游,腹部膨脹,腹腔內有滲出液,眼突出。肛門紅腫突出。每年春季水溫上升至13~22℃時開始流行。
防療方法:調節水質,換出池塘中1/3~1/2的水體,無換水條件的池塘可以全池潑灑水質改良劑。如具有水溫30℃以上且可直接用于養殖的水源,可將池水水溫調至22℃以上,注意一次調節水溫不能超過5℃。調水后,選擇晴天時全池潑灑水體殺蟲藥物和抗病毒藥物,第二天再用一次抗病毒藥物。在飼料中拌入大黃(5克/千克魚體~10克/千克魚體)、土霉素(50克/千克飼料~100克/千克飼料)、Vc(100克/千克飼料~150克/千克飼科),每天2次,連用5天~7天。用藥1周后,再將池水換出1/2。
5.痘瘡病
鯉魚痘瘡病是由一種皰疹病毒類群引起的一種病毒性魚病。主要危害一、二齡鯉魚魚種。一般流行季節在秋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溫在15℃以下易發病。在發病期間同池其它魚類都不感染。病魚在發病初期,病魚的皮膚表面出現許多乳白色的小斑點,并覆蓋有一層白色粘液,隨病情的發展,白包斑點的數目逐漸增多和擴大,以至蔓延至全身,患病部位表皮逐漸增厚,形成石蠟狀的“增生物”,增生物可高出體表1~2毫米,其表面光滑,后來變為粗糙。“增生物”如占據魚體大部分,就會嚴重影響魚的正常生長,對脊椎骨的生長,損害嚴重,出現骨軟化,同時病魚消瘦,游動遲緩,造成魚類大批死亡。
預防:魚池用生石灰徹底清塘,以控制有病原的水體。隔離病魚,嚴禁把有病的鯉魚運到其它魚場或水體中去飼養;不能把病魚作親魚使用。做好越冬池和越冬鯉魚種消毒工作,注意調節好水體的pH值,使之保持在8左右。
治療:將病魚放在含氧量較高的清水中(流動的水體更好),體表“增生物”可逐漸自行脫落而痊愈。投喂三黃粉配制成藥餌連喂5天,同時全池潑灑0.4ppm二溴海因,每天一次。2天為一療程。每50千克飼料加諾復沙星100克配制成藥餌連喂5天,同時全池潑灑0.5ppm溴氧海因,每天一次,2天為一療程。
版權所有@沈陽華泰漁業有限公司